[心得]電影「追風箏的孩子」(The Kite Runner)含劇情


中文片名:追風箏的孩子
英文片名:The Kite Runner
北美上映日期:2007/12/14 (限定地區)
台灣上映日期:2008/03/07
國別:美國
類型:劇情
導演:馬克福斯特 Marc Forster (離魂
編劇:大衛畢諾夫 David Benioff (離魂
演員:Khalid Abda(聯航93
發行公司:派拉蒙優勢
製片預算 / 全美票房:2000萬 / 1548萬
英文官方網站:kiterunnermovie.com/
中文官方網站:uip.com.tw/kiterunner/

--

  本片由全球暢銷六百萬冊同名小說改編。劇情大意: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,從小一塊長大,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,總是一起玩耍,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。在一場風箏比賽後,哈山在追風箏的過程中遇到阿塞夫來恐嚇,因為不屈就而被雞姦,這件事永久破壞了兩人之間的情誼,從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。後來蘇聯來侵略,阿米爾跟隨父親逃往美國定居,完成學業和終身大事,以為可以因此逃避過去的自己,但關於哈山的回憶一直縈繞不去。阿米爾感到非常愧疚,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。接到拉辛汗的信之後,才知道原來哈山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,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,希望能為不幸的哈山盡最後一點心力,將他的兒子索拉博接回美國。

  先說說原著。去年看原著時覺得是一部瑕不掩瑜的小說,劇情有些冗長零散,但整體而言外在反映了社會的真實情況,裡面再聚焦到動盪政治環境下小人物發生的動人故事,因此多數讀者還是佳評如潮。它包含了種種不堪的元素:政治惡鬥、階級地位、種族歧視、宗教迫害、戰爭、偷情、雞姦、恐嚇、背叛等。但不是只有絕望,因為其中親子關係、愛情、友誼、競賽、贖罪的橋段,儘管有遺憾,仍然使人看到希望的光芒。

  電影算是相當忠於原著,礙於時間關係刪略了許多片段,有些網友認為電影不如小說,因為情感鋪陳不足、劇情缺乏張力、環節不夠緊湊,整場看下來相當沒感覺。敝人倒是持相反意見,小說和電影原本就是不同形式的藝術,看過小說再來看電影固然可以對故事背景更加了解,而成功的電影必須屏除小說的包袱,觀眾就算沒看過小說,也可以了解電影要傳達的訊息。

  在情感的部份我非常欣賞,那並不是一種灑狗血的方式,而是含蓄蘊藉使人回味無窮,多出更多想像空間,觀眾以自身經驗產生不全然相同的共鳴;劇情部份編劇和導演選橋段的功力不錯,足以在短短篇幅中撼動人心,倒敘法雖不特出但節奏相當自然,幾個主要演員表現則中規中矩,小朋友的演技雖不中亦不遠矣。

  音樂很特別,事發時蘇聯剛佔領阿富汗,走後阿富汗又受控於塔利班政權,電影中用了許多中東音樂,也融合一些現代樂器和曲風。西元8世紀前後,伊斯蘭軍團佔領阿富汗,在不得演奏音樂的禁令下,音樂家們選擇逃離,帶著心愛的樂器開始過起離鄉背井的生活。隨著塔利班垮臺,經過幾世紀浩劫而殘缺的阿富汗民族音樂隨之復甦;未受戰火波及前的阿富汗很美麗,樸實的街道上瀰漫著各種香味。年度的風箏比賽炒熱氣氛,小說的描述躍然紙上,而電影則活靈活現拍攝出來,跟想像中的畫面雷同。讓我想到當初看哈利波特魁地奇比賽,也有類似的感覺。戰爭後,不僅是風景建築毀壞,就連人性也扭曲了。

  再來依慣例分享幾個前面沒提到而使我印象深刻的地方:

一、小孩不是著色本
  阿米爾的父親是地方上頗具聲望的鄉紳,富有正義感和政治狂熱,對於阿米爾有非常高的期待。但阿米爾的個性和他完全不同,因此常流露出失望的態度,好友拉辛汗對此非常不以為然,反而鼓勵阿米爾勇於寫作(後來阿米爾成功當作家),私心認為拉辛汗是塊教育家的料子。這種教育觀念常常不自覺深植於人心,父母的期望加諸小孩身上,迫使小孩走上不適合他們的道路,扼殺許多天份與創意。阿米爾的父親最後選擇成全與支持,並且以兒子為傲。我想大部分的父母經歷諸多考驗後都會如此,如果他們將愛擺第一。

二、為你,千千萬萬遍
  哈山對阿米爾總是如此,阿米爾叫他做什麼他就心甘情願做什麼,從不懷疑阿米爾的動機,完全建立在信任與忠誠的基礎上。哈山對阿米爾如此,哈山的父親阿里對阿米爾的父親亦如此。在這個故事中主僕關係是友好的,但畢竟還是主僕,他們的社會地位不曾改變。數一數週遭有多少人值得我們對他說:「為你,千千萬萬遍。」為他一遍兩遍甚至十遍尚無問題,當多次猜忌得到負面答案,白費工夫以後,根據行為主義制約理論,我們會放棄。哈山有一段時間似乎也放棄了,他把心關在自己的世界裡,直到成家立業後,才重拾部分對阿米爾的初衷。

三、所謂的良心不安
  阿米爾的父親對阿里良心不安,因為他偷了阿里的妻子,生下了哈山,還隱瞞阿里,讓他不知不覺戴綠帽,替表弟養小孩。阿里給哈山無私的父愛,阿米爾父親卻懷著愧疚默默地愛哈山,對於阿里也照顧有加;阿米爾對哈山良心不安,雖然他常告訴自己他把哈山當好朋友,但是面對他人質疑哈山的種族時,卻不敢為他挺身而出,後來哈山被阿塞夫雞姦,他也裝作沒看到落荒而逃。可見任何人面臨良心譴責時所採取的作法都不一樣,阿米爾的父親為了彌補自己過錯,儘可能善待阿里父子,而阿米爾則想盡辦法將這對父子掃地出門,事隔多年以後,他心裡的愧疚只會一天天膨脹卻不會無故消失,因此他選擇贖罪,冒著生命危險救出哈山的兒子索拉博(也被神學士走狗,長大後的阿塞夫雞姦了,阿塞夫有戀童癖),最後阿米爾對著索拉博說:「為你,千千萬萬遍。」反覆咀嚼這過程,我有一種很遺憾的感覺,於是在電影院裡哭出來。

四、愛情的直覺
  阿米爾在美國認識了同鄉的莎拉雅,為她的魅力所吸引,父親幫阿米爾去提親。莎拉雅告訴阿米爾關於自己的過往(與人私奔、同居、被父親抓回家),並且問阿米爾說:「我對你坦白一切,會不會造成你的困擾?這樣你還要和我結婚嗎?」阿米爾停頓幾秒鐘,很誠實地回答:「的確會造成一點困擾,但是,我還是要和你結婚,今天晚上就結婚也沒關係。」對於回教徒來說,莎拉雅的經驗是一種汙點,她的名節已經受損,且任何人得以此為恥。阿米爾的回答是相當不容易的,他在美國受了多年教育,也許為社會風氣影響,但做這樣的決定確是以愛情為出發點,掙開宗教的束縛,他相信這個汙點不會阻撓他們未來幸福美好的生活。台灣目前的戀愛風氣是自由的,但這個議題還可以諸多牽扯,例如處女情結、男女平等、宗教婚姻等,在此不多著墨。

  以上是雜亂無章的心得分享,暫時只想到這些。當初小說出版時大家一窩蜂爭相推薦,自己也有幸獲贈一本,所以跟上流行,總而言之,我很喜歡電影的表現方式,如果您對劇情有所疑問,可以去翻翻小說來對照,歡迎私下討論囉!

Comments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