劇情概要
【心靈點滴】的主角漢特“派奇”亞當斯少年時期,因為患有憂鬱症因此住進精神療養院,他在出院後便立志要當醫生,於是在六零年代末期和七零年代初期進入維吉尼亞醫學院就讀。雖然他天資聰穎,在醫學院的成績非常優異,但是他卻非常反對傳統醫界那種高高在上、不近人情的思想。他相信歡笑就是最好的處方,他為了逗病痛纏身的病人笑,於是成天穿色彩鮮豔的花襯衫,有時會用塑膠醫療用品裝成小丑的紅鼻子,或是扮成大猩猩,甚至還有一次為了替一位病人實現夢想,他還在游泳池放滿麵條,讓這名病人如願在麵湯裡游泳。他為了帶給病人歡樂和希望,可以說是花樣百出,無所不用其極,可是他這種離經叛道的思想和做法,卻被保守的醫學院長視為眼中盯,並且威脅要他退學,不過他仍堅持自己關懷病人、以病人為重的理念,和傳統的勢力周旋到底,最後終於成功地拿到醫科學位,在畢業後到維吉尼亞州成立一個「健康中心」,徹底實踐他的理念,為病人建立一個充滿歡笑的醫療環境。
心得
一開始讓我眼睛一亮的地方,是精神病院中的團體課,有一個病患叫賓尼,他無法控制自己的四肢,在團體課中遭到其他病患開玩笑,雖然一開始看覺得很好笑,但是其實可以發現精神病患並不是傻子,也不是一般的病人,他們大部分也跟正常人一樣有幽默感、有常識、有想像力,而不該被別人視為異己。主角派奇很早就注意到這一點,所以他多次試著去了解不同病患們心裡面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,他從幾個病患身上體會不同的人生經驗,也發現原來幫助別人讓他自己感到快樂,重拾生命的意義,進而投入準醫生的行列。
醫生跟老師一樣,都是良心事業,本質也都在助人。經由與人群的接觸、互動,幫助他人學習,也幫助自己成長。派奇說:「醫生的任務不只是延緩病人死亡,而是要改善生活品質;不是醫病,而是醫人。」在本片中傳統的醫生形象是純粹客觀、純粹理性,而醫院就像是一部大機器,提供專業與機械化的療程。雖然沒有什麼不對,但是從病患眼中,醫生們看不到他們的恐懼、信任,對生命的期待以及死亡前的心理崩潰。可以從一種情形看出來:稱呼病人是用「代號」,而不是用「名字」。
「名字」對於人來說有重大的意義,在西方小說家的眼中,名字不但可以區別個體,更是魔法的來源。在機械化的醫院裡,病患失去了他們的名字,象徵他們失去了自己。有一幕是教授帶著一群學生,經過一個病床,馬上將病人的症狀以及可能後果毫不留情的說出來,完全忽視病人的感受,而在旁的學生也豪不客氣的針對病人的狀況提出問題,彷彿直接告訴病人說:「你就是一個活教材!」讓我在完全理性中感到一絲絲的恐懼。而派奇只問了一句話:「請問他叫作什麼名字?」病患的心情就放鬆了,因為那種對醫生的依賴感覺又回來了。
其實我們可以發現,派奇對於不同的病患,加強心理建設的方法是不一樣的,就像衣服,不同的人穿衣哲學也不同。「名字」不只象徵個體的差異性,也代表醫生們面對的,是一個個活生生的「人」,而不只是「活教材」而已。人需要被關懷、稱讚,就是快樂,快樂的人跟憂傷的人比起來,生病的機率會低很多。派奇之於病患們,就像老師之於學生們,「對症下藥」才能有效解決問題,了解差別與特色,付出關懷與愛心,製造歡樂與希望,幫助他人,並且幫助了自己。醫病有輸有贏,只有醫人才能創造雙贏;醫病需要理性跟專業,而醫人則需要勇氣跟同理心。
有一句話,是精神病院裡面一個病患說的:「要排除恐懼跟怠惰,要看到事物背後,別人所不能看的,每天都能發現全新的世界。」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很好,很多人都因為缺乏勇氣,不細心觀察,而顯得盲目與沒有創意,也就是被「經驗」限制思考。彷彿一切事物都已經被規定,而形成一個定律了。「定律」在科學過程中是最後一個步驟,但是不適合用在人身上,不然小說家就不會沒有寫完小說的一天,而哲學家也不會沒有思想貧乏的時候。其實沒有哪個醫生不希望病患可以早日康復,但是在無形之中,他們加深了病患對死亡的恐懼,永遠都是以悲傷、孤獨、受人同情的姿態走完生命的最後一遭。派奇注意到這點,扮成天使的模樣,對一個癌症末期的病患心理建設,他問道:「你知道死了以後會怎樣嗎?」兩人就這個問題,一來一往的說出自己的看法,該病患終於知道死亡的感覺並不只是平常所知的恐怖,每個人都會死,每個人都會有遺憾,但是誰也改變不了,何不就帶著安詳的心情離去?
派奇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觀,除了病患以外,還有他最喜歡的女孩,她本來是一個不苟言笑、只知道讀書考試求學位的學生,對於男性也有強烈的排斥感(片中沒有說的很清楚,大概是因為她小時候受到父親的折磨之類)。在看到派奇以愛心感動不少的病患,並且無怨無悔的付出以後,也改變她對醫生的看法,很令人惋惜的是,她卻在發現新的意義不久後遭人殺害,派奇也因為這件事自責不已,一度萌生退出江湖的想法,當他站在懸崖邊與上帝對話的時候,我以為他又產生了自殺的想法,沒想到他最後說:「祢不值得我這樣犧牲。」他從一隻翩翩飛舞的小蝴蝶身上,再度看到生命的美麗跟光彩,決定不畏艱難繼續前進。這傳達出一種很正向的觀念,如果凱琳還活著,一定也不希望他放棄。除了死去的凱琳之外,派奇有幾個要好的朋友,名字我沒有記起來,對他來說亦師亦友,人需要跟別人相處,與別人建立感情,才能成全自身的健康,無論是家庭、學校、公司、醫院,……無一不是以群體為主的生活,以目前的我們來看,學校是我們成長的地方,也許也是將來要幫助別人成長的地方,歡笑是最好的解藥。魔鬼的笑會感染別人使人墮落,而天使的笑則使人寧靜,兩者是不同的,或許可以解讀為有無加入光明與希望的元素,與一同修教程的朋友們共勉之。
【心靈點滴】的主角漢特“派奇”亞當斯少年時期,因為患有憂鬱症因此住進精神療養院,他在出院後便立志要當醫生,於是在六零年代末期和七零年代初期進入維吉尼亞醫學院就讀。雖然他天資聰穎,在醫學院的成績非常優異,但是他卻非常反對傳統醫界那種高高在上、不近人情的思想。他相信歡笑就是最好的處方,他為了逗病痛纏身的病人笑,於是成天穿色彩鮮豔的花襯衫,有時會用塑膠醫療用品裝成小丑的紅鼻子,或是扮成大猩猩,甚至還有一次為了替一位病人實現夢想,他還在游泳池放滿麵條,讓這名病人如願在麵湯裡游泳。他為了帶給病人歡樂和希望,可以說是花樣百出,無所不用其極,可是他這種離經叛道的思想和做法,卻被保守的醫學院長視為眼中盯,並且威脅要他退學,不過他仍堅持自己關懷病人、以病人為重的理念,和傳統的勢力周旋到底,最後終於成功地拿到醫科學位,在畢業後到維吉尼亞州成立一個「健康中心」,徹底實踐他的理念,為病人建立一個充滿歡笑的醫療環境。
心得
一開始讓我眼睛一亮的地方,是精神病院中的團體課,有一個病患叫賓尼,他無法控制自己的四肢,在團體課中遭到其他病患開玩笑,雖然一開始看覺得很好笑,但是其實可以發現精神病患並不是傻子,也不是一般的病人,他們大部分也跟正常人一樣有幽默感、有常識、有想像力,而不該被別人視為異己。主角派奇很早就注意到這一點,所以他多次試著去了解不同病患們心裡面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,他從幾個病患身上體會不同的人生經驗,也發現原來幫助別人讓他自己感到快樂,重拾生命的意義,進而投入準醫生的行列。
醫生跟老師一樣,都是良心事業,本質也都在助人。經由與人群的接觸、互動,幫助他人學習,也幫助自己成長。派奇說:「醫生的任務不只是延緩病人死亡,而是要改善生活品質;不是醫病,而是醫人。」在本片中傳統的醫生形象是純粹客觀、純粹理性,而醫院就像是一部大機器,提供專業與機械化的療程。雖然沒有什麼不對,但是從病患眼中,醫生們看不到他們的恐懼、信任,對生命的期待以及死亡前的心理崩潰。可以從一種情形看出來:稱呼病人是用「代號」,而不是用「名字」。
「名字」對於人來說有重大的意義,在西方小說家的眼中,名字不但可以區別個體,更是魔法的來源。在機械化的醫院裡,病患失去了他們的名字,象徵他們失去了自己。有一幕是教授帶著一群學生,經過一個病床,馬上將病人的症狀以及可能後果毫不留情的說出來,完全忽視病人的感受,而在旁的學生也豪不客氣的針對病人的狀況提出問題,彷彿直接告訴病人說:「你就是一個活教材!」讓我在完全理性中感到一絲絲的恐懼。而派奇只問了一句話:「請問他叫作什麼名字?」病患的心情就放鬆了,因為那種對醫生的依賴感覺又回來了。
其實我們可以發現,派奇對於不同的病患,加強心理建設的方法是不一樣的,就像衣服,不同的人穿衣哲學也不同。「名字」不只象徵個體的差異性,也代表醫生們面對的,是一個個活生生的「人」,而不只是「活教材」而已。人需要被關懷、稱讚,就是快樂,快樂的人跟憂傷的人比起來,生病的機率會低很多。派奇之於病患們,就像老師之於學生們,「對症下藥」才能有效解決問題,了解差別與特色,付出關懷與愛心,製造歡樂與希望,幫助他人,並且幫助了自己。醫病有輸有贏,只有醫人才能創造雙贏;醫病需要理性跟專業,而醫人則需要勇氣跟同理心。
有一句話,是精神病院裡面一個病患說的:「要排除恐懼跟怠惰,要看到事物背後,別人所不能看的,每天都能發現全新的世界。」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很好,很多人都因為缺乏勇氣,不細心觀察,而顯得盲目與沒有創意,也就是被「經驗」限制思考。彷彿一切事物都已經被規定,而形成一個定律了。「定律」在科學過程中是最後一個步驟,但是不適合用在人身上,不然小說家就不會沒有寫完小說的一天,而哲學家也不會沒有思想貧乏的時候。其實沒有哪個醫生不希望病患可以早日康復,但是在無形之中,他們加深了病患對死亡的恐懼,永遠都是以悲傷、孤獨、受人同情的姿態走完生命的最後一遭。派奇注意到這點,扮成天使的模樣,對一個癌症末期的病患心理建設,他問道:「你知道死了以後會怎樣嗎?」兩人就這個問題,一來一往的說出自己的看法,該病患終於知道死亡的感覺並不只是平常所知的恐怖,每個人都會死,每個人都會有遺憾,但是誰也改變不了,何不就帶著安詳的心情離去?
派奇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觀,除了病患以外,還有他最喜歡的女孩,她本來是一個不苟言笑、只知道讀書考試求學位的學生,對於男性也有強烈的排斥感(片中沒有說的很清楚,大概是因為她小時候受到父親的折磨之類)。在看到派奇以愛心感動不少的病患,並且無怨無悔的付出以後,也改變她對醫生的看法,很令人惋惜的是,她卻在發現新的意義不久後遭人殺害,派奇也因為這件事自責不已,一度萌生退出江湖的想法,當他站在懸崖邊與上帝對話的時候,我以為他又產生了自殺的想法,沒想到他最後說:「祢不值得我這樣犧牲。」他從一隻翩翩飛舞的小蝴蝶身上,再度看到生命的美麗跟光彩,決定不畏艱難繼續前進。這傳達出一種很正向的觀念,如果凱琳還活著,一定也不希望他放棄。除了死去的凱琳之外,派奇有幾個要好的朋友,名字我沒有記起來,對他來說亦師亦友,人需要跟別人相處,與別人建立感情,才能成全自身的健康,無論是家庭、學校、公司、醫院,……無一不是以群體為主的生活,以目前的我們來看,學校是我們成長的地方,也許也是將來要幫助別人成長的地方,歡笑是最好的解藥。魔鬼的笑會感染別人使人墮落,而天使的笑則使人寧靜,兩者是不同的,或許可以解讀為有無加入光明與希望的元素,與一同修教程的朋友們共勉之。
妳分享的很好
ReplyDelete其實很多名校的學生都和他的室友有相同的想法 但是畢竟死亡是人無法避免的宿命 如何讓人在有生之年 能夠快樂 尊嚴 有品質 才是重點 人都需要被關懷 305的惡漢 也在他的關懷下 冰釋 不是嗎
祝安好
的確如此,也謝謝您的分享:)
ReplyDelete而最让我触动的是当每个人在问病人有什么病症的时候,派奇却问了一个简单但从没有人问的问题:她叫什么名字?也许医生真的太注重了他们所在的职业目标:要治疗病人的病痛,而忘了 其实我们可以把病人当成我们的朋友。也像派奇说的:他们是病人,但他们也同样的是医生·!!!
ReplyDelete醫生和病人的關係有時是很奇妙的,就像榮格、佛洛伊德和史碧爾埃。陳玉慧有篇文章可以去看看:http://blog.udn.com/jadechen123/44724
ReplyDelete很有趣喔!不過他們之間的關係沒有像心靈點滴那麼美好,比較偏向危險的權力關係。
請問你事國北教的人嗎
ReplyDelete不是:)
ReplyDele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