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的印象中,柯賜海每次出現在電視新聞上,都是兩隻手各舉著牌子,上面寫著什麼抗議的標語,我沒有每次都注意去看,不過總覺得他是個為抗議而抗議的人,抗議示威活動都少不了他,實在是太驚人了,消息怎麼會這麼靈通!不過也因為在看新聞的時候,常會發現柯賜海的註冊商標,也就是那幾張抗議的牌子,總是替嚴肅的場面增添一點樂趣,我知道他並不是要存心搞笑,但是這個人因為抗議而成名,實在是太特別了。
再仔細一想,難道柯賜海只有像電視新聞所呈現的那樣子嗎?帶著一堆流浪狗,像個閒閒沒事的有錢人,到處去舉牌抗議,可能有的人會覺得他是個正義的化身,也相對的有些人覺得他是個偏激的瘋子吧。
這些印象都是電視新聞給我的,可見那些新聞記者其實都注意到一個共同點,就是柯賜海喜歡舉牌抗議,身邊總是有一堆流浪狗,有抗議的地點就有他,就算他的訴求跟其他人不一定有關聯,但是他往往都會出現。對柯賜海的印象本來只有這樣,看了這部紀錄片以後,除了加深對他本來的印象之外,也多了一些小小的想法,覺得柯賜海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,社會上有太多事情讓他不滿,對於最看不慣的事情,完全無法妥協,力求抗爭到底,爭到後來,我想他也沒有得到多少他認為應得的東西,至少在「抗議文化流氓毀謗」這方面就失敗了,所謂的「平衡報導」在近來媒體報導的趨勢中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,媒體傳播資訊給人們,往往無法完全去除其中個人主觀意見,這樣的現象不一定是表現在言語中。多幾秒的訪問、多幾秒的報導,就能讓觀眾對這個人,或這張照片,或這個事件印象深刻,一些看似不怎樣的小動作其實就有它的影響力在。
而拍這部影片的人一定也是個特立獨行的人物,為了學術研究而拍柯賜海的紀錄片,他的敘事方法也實在太特別了,用一種詼諧逗趣的口吻,配上流利又直接的台語,彷彿是一個揶揄他人的旁觀者,立場不在柯賜海、或媒體、或任何人那一方,所以常會抓住一些在我們眼裡看來特別有趣的點。
影片一開始,製片者阿堯先用有趣的口吻敘述拍片的動機,接著鏡頭切換到柯賜海的背影,一張張柯賜海的背影出現在在各個事件中,表示很多事件都跟他有關。而阿堯也特別注意到攝取柯賜海的眼神,搭配他的眼神,也有一些背景音樂來作襯托,更讓人感覺到各個眼神的獨特性。再來就是攝影鏡頭的角度,阿堯在影片中很多拍攝柯賜海的鏡頭都用仰角,或者側面的角度,除了突顯某一部分柯賜海英雄的形象以外,側面給人感覺有點憂鬱,有點執著,有點微藐的希望。
在拍攝柯的同時一邊與他聊天,製造影片中對白的效果,訪問社會中的「英雄」,而這個「英雄」正在對我們說他被某種惡勢力打壓,卻仍然執著繼續抗爭,以求解救亂象的心情。這個惡勢力是他口中所謂的「文化流氓」,也就是新聞媒體,而旁邊的群眾或許可以解釋為一群盲目的路人,屈服於惡勢力底下卻渾然不自知。
接著就是時間的部份,阿堯用一種順序的方法,依照時間先後敘述事情,也就是說,日子一天天在過,社會的問題每天都存在,甚至每天都在增加,而柯賜海的抗爭也是一天天在堅持,並沒有隨著時間經過而淡化,甚至有與日俱增的感覺,況且這是紀錄片的形式,事件經過隨著時間依序亮相,感覺起來比較有說服力,也給人一種對時間的警戒心。
再來是特寫的部份,影片中常常出現一些穿插在其中的圖片,例如流浪狗的特寫、車水馬龍的特寫、高樓大廈的特寫、人群的特寫、風景的特寫(從車上看陽明山)等,也就是片段式的將社會百態中具有代表性的圖片呈現給觀眾看,流浪狗的圖片突顯了流浪狗的問題,都市中的景象,陽明山的風景,不也都是在我們週遭,跟我們息息相關的東西嗎?
接著注意到柯賜海跟記者們的互動。柯賜海像個神經質到極點的人,常因為一些衝突,就有所不滿,或是心生緊張,而到處與記者「嗆聲」,威脅著要告他們,阿堯這個旁觀者,把這些事件都呈現在我們眼前,以一種揶揄的方式,所以我們看的時候覺得很好笑,覺得柯這個人真是瘋子,因為攝影者本身並不是嚴肅的看待這件事情,所以影片呈現的方式也不具有嚴肅的氣氛,觀眾也就被牽著鼻子走了。
除了以旁觀者的角度揶揄柯賜海以外,其實社會上也是有很多人肯定柯賜海這樣的人物,製片者阿堯於是也將柯賜海支持者的部份放進影片中,有些人肯定他的正義凜然,不服輸、不怕死的精神,找他幫忙申訴、抗議,這一部分顯現出社會上其實有許多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小人物,甚至大人物,是支持、需要像柯這樣的人來幫忙出面表達意見的。
除了新聞媒體、流浪狗、社會問題這些比較嚴肅的議題之外,這部影片中也有比較柔情而溫暖的地方,也就是柯賜海耐心愛護流浪狗的部份,柯賜海不放心小男孩領養的狗,要求他好好照顧牠,還有一次是一隻流浪狗在陽明山走失,柯賜海花了整個下午開車在陽明山尋找,當然在這些感人的畫面中,阿堯也穿插了一些有趣的點,譬如說每一隻白色的狗都叫作小白。嚴肅中有好笑的點,輕鬆中也有好笑的點,阿堯無疑是個不折不扣看熱鬧的人,而我們這些觀眾,是站在阿堯之外看熱鬧的人。
還有柯賜海滄桑的地方,比如說一個有錢人坐在路旁吃路邊攤的畫面,無助的背影顯露出孤軍奮戰的無奈,也許是他不願妥協,也或許是社會不願與他妥協吧。 影片的最後幾分鐘,也是以記錄時間的方法,將一些政策上的改變(比如說開庭時攝影記者不可入法院內採訪之類的),部分原因是柯賜海,密集的將一些照片依序呈現,輕鬆帶過一個個畫面,也就是與先前的手法互相呼應,影片進行中時間比較慢,敘述事情也比較完整詳細,影面的尾聲則快速帶過,表示日子一天天的過去,這樣的事情會繼續下去,社會中總有一些這樣特殊的人物在堅持著,他們或許是一股清流,或許只是不容於人群的怪客,是是非非沒有一定的常規,端看各位看倌用什麼角度去想而已。
再仔細一想,難道柯賜海只有像電視新聞所呈現的那樣子嗎?帶著一堆流浪狗,像個閒閒沒事的有錢人,到處去舉牌抗議,可能有的人會覺得他是個正義的化身,也相對的有些人覺得他是個偏激的瘋子吧。
這些印象都是電視新聞給我的,可見那些新聞記者其實都注意到一個共同點,就是柯賜海喜歡舉牌抗議,身邊總是有一堆流浪狗,有抗議的地點就有他,就算他的訴求跟其他人不一定有關聯,但是他往往都會出現。對柯賜海的印象本來只有這樣,看了這部紀錄片以後,除了加深對他本來的印象之外,也多了一些小小的想法,覺得柯賜海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,社會上有太多事情讓他不滿,對於最看不慣的事情,完全無法妥協,力求抗爭到底,爭到後來,我想他也沒有得到多少他認為應得的東西,至少在「抗議文化流氓毀謗」這方面就失敗了,所謂的「平衡報導」在近來媒體報導的趨勢中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,媒體傳播資訊給人們,往往無法完全去除其中個人主觀意見,這樣的現象不一定是表現在言語中。多幾秒的訪問、多幾秒的報導,就能讓觀眾對這個人,或這張照片,或這個事件印象深刻,一些看似不怎樣的小動作其實就有它的影響力在。
而拍這部影片的人一定也是個特立獨行的人物,為了學術研究而拍柯賜海的紀錄片,他的敘事方法也實在太特別了,用一種詼諧逗趣的口吻,配上流利又直接的台語,彷彿是一個揶揄他人的旁觀者,立場不在柯賜海、或媒體、或任何人那一方,所以常會抓住一些在我們眼裡看來特別有趣的點。
影片一開始,製片者阿堯先用有趣的口吻敘述拍片的動機,接著鏡頭切換到柯賜海的背影,一張張柯賜海的背影出現在在各個事件中,表示很多事件都跟他有關。而阿堯也特別注意到攝取柯賜海的眼神,搭配他的眼神,也有一些背景音樂來作襯托,更讓人感覺到各個眼神的獨特性。再來就是攝影鏡頭的角度,阿堯在影片中很多拍攝柯賜海的鏡頭都用仰角,或者側面的角度,除了突顯某一部分柯賜海英雄的形象以外,側面給人感覺有點憂鬱,有點執著,有點微藐的希望。
在拍攝柯的同時一邊與他聊天,製造影片中對白的效果,訪問社會中的「英雄」,而這個「英雄」正在對我們說他被某種惡勢力打壓,卻仍然執著繼續抗爭,以求解救亂象的心情。這個惡勢力是他口中所謂的「文化流氓」,也就是新聞媒體,而旁邊的群眾或許可以解釋為一群盲目的路人,屈服於惡勢力底下卻渾然不自知。
接著就是時間的部份,阿堯用一種順序的方法,依照時間先後敘述事情,也就是說,日子一天天在過,社會的問題每天都存在,甚至每天都在增加,而柯賜海的抗爭也是一天天在堅持,並沒有隨著時間經過而淡化,甚至有與日俱增的感覺,況且這是紀錄片的形式,事件經過隨著時間依序亮相,感覺起來比較有說服力,也給人一種對時間的警戒心。
再來是特寫的部份,影片中常常出現一些穿插在其中的圖片,例如流浪狗的特寫、車水馬龍的特寫、高樓大廈的特寫、人群的特寫、風景的特寫(從車上看陽明山)等,也就是片段式的將社會百態中具有代表性的圖片呈現給觀眾看,流浪狗的圖片突顯了流浪狗的問題,都市中的景象,陽明山的風景,不也都是在我們週遭,跟我們息息相關的東西嗎?
接著注意到柯賜海跟記者們的互動。柯賜海像個神經質到極點的人,常因為一些衝突,就有所不滿,或是心生緊張,而到處與記者「嗆聲」,威脅著要告他們,阿堯這個旁觀者,把這些事件都呈現在我們眼前,以一種揶揄的方式,所以我們看的時候覺得很好笑,覺得柯這個人真是瘋子,因為攝影者本身並不是嚴肅的看待這件事情,所以影片呈現的方式也不具有嚴肅的氣氛,觀眾也就被牽著鼻子走了。
除了以旁觀者的角度揶揄柯賜海以外,其實社會上也是有很多人肯定柯賜海這樣的人物,製片者阿堯於是也將柯賜海支持者的部份放進影片中,有些人肯定他的正義凜然,不服輸、不怕死的精神,找他幫忙申訴、抗議,這一部分顯現出社會上其實有許多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小人物,甚至大人物,是支持、需要像柯這樣的人來幫忙出面表達意見的。
除了新聞媒體、流浪狗、社會問題這些比較嚴肅的議題之外,這部影片中也有比較柔情而溫暖的地方,也就是柯賜海耐心愛護流浪狗的部份,柯賜海不放心小男孩領養的狗,要求他好好照顧牠,還有一次是一隻流浪狗在陽明山走失,柯賜海花了整個下午開車在陽明山尋找,當然在這些感人的畫面中,阿堯也穿插了一些有趣的點,譬如說每一隻白色的狗都叫作小白。嚴肅中有好笑的點,輕鬆中也有好笑的點,阿堯無疑是個不折不扣看熱鬧的人,而我們這些觀眾,是站在阿堯之外看熱鬧的人。
還有柯賜海滄桑的地方,比如說一個有錢人坐在路旁吃路邊攤的畫面,無助的背影顯露出孤軍奮戰的無奈,也許是他不願妥協,也或許是社會不願與他妥協吧。 影片的最後幾分鐘,也是以記錄時間的方法,將一些政策上的改變(比如說開庭時攝影記者不可入法院內採訪之類的),部分原因是柯賜海,密集的將一些照片依序呈現,輕鬆帶過一個個畫面,也就是與先前的手法互相呼應,影片進行中時間比較慢,敘述事情也比較完整詳細,影面的尾聲則快速帶過,表示日子一天天的過去,這樣的事情會繼續下去,社會中總有一些這樣特殊的人物在堅持著,他們或許是一股清流,或許只是不容於人群的怪客,是是非非沒有一定的常規,端看各位看倌用什麼角度去想而已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